October 12, 2013

  • Healing Choices: A Shared Life

    from bible

    Healing Choices: A Shared Life

    God intends for us to experience life together. The Bible calls this shared experience fellowship.

    Today, however, the word has lost most of its biblical meaning. Fellowship now usually refers to casual conversation, socializing, food, and fun.

    The question, “Where do you fellowship?” means “Where do you attend church?” “Stay after for fellowship” usually means “Wait for refreshments.”

    Biblical fellowship is experiencing life together. It includes unselfish loving, honest sharing, practical serving, sacrificial giving, sympathetic comforting, and all the other “one another” commands found in the New Testament.

    When it comes to fellowship, size matters: smaller is better. You can worship with a crowd, but it’s hard to fellowship in a crowd. The body of Christ, like your own body, is really a collection of many small cells. The life of the body of Christ, like your body, is contained in the cells.

    For this reason, every Christian needs to be involved in a small group within their church, whether is it a home fellowship group, a Sunday school class, or a Bible study. This is where real community takes place, not in the big gatherings.

    God made an incredible promise about small groups of believers: “For where two or three gather together as my followers, I am there among them.” (Matthew 18:20 NLT)

May 2, 2013

  • 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

    I believ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is definition, with numerous variations, has a long and rich tradition. In the writings of Augustine it takes the form, “I believe in order that I may understand.” According to Augustine, knowledge of God not only presupposed faith, but faith also restlessly seeks deeper understanding. Christians want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believe, what they can hope for, and what they ought to love. Writing in a different era, Anselm, who is credited with coining the phrase “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 agrees with Augustine that believers inquire “not for the sake of attaining to faith by means of reason but that they may be gladdened by understanding and meditating on those things that they believe.” For Anselm, faith seeks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brings joy.[...] Standing in the tradition of Augustine and Anselm, Karl Barth contends that theology has the task of reconsidering the faith and practice of the community, ‘testing and rethinking it in the light of its enduring foundation, object, and content… What distinguishes theology from blind assent is just its special character as ‘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

    (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Theology [USA: Wm. B. Eerdmans, 1991; Second edition, 2004], 2)

April 22, 2013

  • 拒絕

    人生,即使多一帆風順,總得面對一些拒絕挫折。
    比方說,很想參與的事情,卻得到冷淡的回應。又或者,明明以為是自己做的,卻突然被通知要退下來……
    最難耐的,當然是最想做的事情,一試再試,得到的結果仍然是被拒絕。
    那時,只有幾條種出路:一是想盡方法找出原因,扭轉劣勢,希望得到對方青睞。或者,覺得這是一個攔阻障礙,另覓他途。又或者,忍受一下,靜觀其變。
    坦白說,三條路都可行,也沒有一條是絕路。重要的,是這些拒絕背後,我們聽到自己內心的召喚,心靈的渴望,還有那如火把般燒得熱熾熾的夢想嗎?
    我們有否聽到,那把「不管怎樣,只要出於祢,死就死吧」的呼聲?
    如果別人的拒絕,讓我們憤怒。那就讓我們揪出憤恨的源頭,發現自己為何事心煩意躁,然後對症下藥。
    如果別人的拒絕,讓我們意想不到。那就讓我們認真反思他們所言所指,是否正正點出咱們的漏洞惡習,那就「有則改之」,以開放的心胸承受坦率的批評。也許至事後始發覺,那真的不該是我們做的事,甚至那「不參與」就是一份事後才明白的「祝福」。
    如果別人的拒絕,讓我們更加堅定相信,這正正是我從上主得到的召喚與使命,不論旁人置喙它是多偉大或渺小,都絲毫改變不了內心那份蠢蠢欲動的熱情與心志。那就讓我們放開懷抱,順服內心的召喚吧! 
    請記著,遭逢拒絕,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場風雨。只會叫我們更加看準心中的目標,前進! 
    祝福大家,加油!
    (羅乃萱,歡迎網上轉貼)

April 21, 2013

  • 不要投訴現今的世界不像樣

    Cope and paste

    國著名牧師葛培理的女兒安妮,於911後被美國某電視台邀請出席節目。
    主持人單刀直入問:「為何神會讓此等悲劇發生?」

    她以神的睿智,道出一番見解︰
    我深信神跟我們一樣,為此事極度痛心。
    但美國人在這些年來,將神從學校中趕走、將祂從政府內踢走、將祂從我們生活中剔走。
    我相信神只有默默地從我們的生活中無奈淡出。
    當初是我們自己叫神離開,為甚麼現在又要問祂到底在那裡?
    為甚麼我們有權質問神,為何不保護美國人?
    不如讓我們回顧美國這幾年的道德發展,好嗎?

    ● 某年,有人提出,學校內不可祈禱,因為學校應宗教中立,學校無權要求學生祈禱。
    我們說︰「無問題!」
    ● 某月,有人覺得教導人「不可殺人、不可偷盜、要愛鄰舍」的聖經落伍,不如把它從學校中拿走。
    我們說︰「無問題!」
    ● 某日,有人說︰「孩子的自尊心很脆弱,我們不應使用體罰。」(說這話的人,他的孩子最終自殺身亡。)
    我們說︰「無問題!」 
    ● 某刻,人說︰「時代變了,老師、校長不應責罰學生,學生承受太大壓力了。」因怕惹怒家長,引起傳媒報導,學校不敢處罰學生。
    我們說︰「無問題!」
    ● 又有人說︰「孩子有人權,他們有權接受墮胎手術,更沒有責任通知父母。」
    我們說︰「無問題!」
    ● 他說︰「與其閃閃縮縮,不如主動教孩子如何使用安全套。反正孩子都是好奇嘛,婚前性行為,沒甚麼大不了!」
    我們說︰「無問題!」
    ● 有人說︰「工作跟私人生活應分開,只要那總統能搞好經濟….. 我們幹嗎要管人家的私生活?!人人都有私隱嘛!」
    我們說︰「無問題!」
    ● 有人說︰「瀏覽色情網站是個人自由,即使是兒童色情網站又如何?這都是個人言論自由,關你甚麼事!」
    我們說︰「無問題!」
    ● 有人說︰「現代人應有開放思想,電視、電影的色情、暴力,只不過在反映社會實況。關於毒品、強姦、謀殺、惡魔的歌詞,也不過是宣洩情緒、紓緩壓力……為何要大驚小怪?想做就去做嘛!」
    我們說︰「無問題!」
    ● 成年人為社會訂下以上種種「社會制度」後,我們又要追問︰為甚麼現今孩子沒有良知?為何孩子持槍殺人?為何13歲的孩子已為人父母?為甚麼911慘劇要發生?

    神無奈地答︰「孩子呀!是你們不許我踏入你們的生命。」若細心思索,不難發現這一切是我們自己做成的,我們親手摧毀了自己所栽種的。


    ● 有趣的是,人們離棄神,卻又質問神為何整個世界正走向地獄的門口
    ● 有趣的是,我們相信報紙所說的,卻質疑經上所說的。
    ● 有趣的是,你可以透過電郵發出笑話,並且很快被廣傳 ,但當你發出與神有關的信息時,人們卻猶豫。
    ● 有趣的是,不雅及色情的文章在網上自由地發放;但在學校及工作環境中,對於神的公開討論卻被抑制。

    你正在想什麼呢?

    ● 有趣的是,當你把這封郵件轉送出去時,你不會發給很多人,因你不知道其他人會怎樣看你。
    ● 有趣的是,你對別人怎看你比對神怎看你更加在意。

    若你認為這是有意義的,把這封電郵傳給其他人吧!
    否則,把它棄掉吧!沒有人會知道的。
    (但是若你棄掉這思想過程的話,便不要投訴現今的世界不像樣了)


April 6, 2013

  • 我們在傳怎麼樣的十架福音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77448&Pid=1&Version=0&Cid=837&Charset=big5_hkscs

    「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太十37-39)

      每年在受難節與復活節的當下,教會群體都會回望約二千年前耶穌的死與復活,思考十字架這副古羅馬刑具對今天生活的意義。從上述耶穌的一番話看來,對他來說,十架的意義明顯不止於前赴髑髏地被釘受苦的一刻,也是一種基督門徒需要效法的生活方式。

      對不少人來說,今天的教會生活所追求的,可能是心靈的安舒、給子女的德育培訓、對父母的孝意表達、職場與人生的相濡以沫,團團契契,和和諧諧。必須指出,上述的人際美善與生命質素,在今天的現實生活裡並非理所當然,值得欣賞、珍惜和感恩,也見證基督的愛;但它們從來不會到一地步,先於捨己與委身,以及對耶穌道路的追隨,否則生命裡種種美好事物隨時會變質為只看重自己生命豐盛的自戀自義,最終還是失喪生命。這樣的問題,並不限於信奉成功神學,或是那些挪用教會人際網絡來圖利結黨的人,才會碰上。

      關於捨己,關於失喪與得著,耶穌自己身體力行。在上十字架前的佈道歲月,耶穌的物質生活其實很貧乏,流離顛沛,連枕首的地方也沒有(太八20)。至於面對家人,耶穌明顯也不是今天「父慈子孝」的溫馨樣辦;當有人告訴耶穌他地上的母親和弟兄正在外邊等待跟他說話,耶穌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太十二50)當然耶穌也不是忽略親人需要的;他在身釘十架之時,就親自將母親交託給門徒照料(約十九26-27)。只是,耶穌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在今天教會擺在講壇與媒體頻道的分享與見證裡面,又有多常見?

      在論及「失喪生命,得著生命」的同一章馬太福音,耶穌呼召門徒,給他們醫病趕鬼的權柄,為了傳揚「天國近了」的福音(太十7)。這個天國,屬於心靈上和物質上貧乏的人,也屬於為義受逼迫的人(太五3-10,路六20)。在今天,面對貧窮無立錐之地的人,面對找不到意義走下去的人,面對因為堅守公義、堅持真相而備受迫害排擠的人,教會群體向他們所傳揚的,是一個怎樣的十架福音?

  • 人人行一步 – 羅民威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77525&Pid=1&Version=0&Cid=390&Charset=big5_hkscs&p=1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罷工,牽動全城。罷工基金在三數天內就籌得逾二百萬港元,捐贈物資市民絡繹不絕,說明了一切。連日的淒風苦雨,只會激起更多人的關注和覺醒。

    公司頂層管理人員不負責任的嘴臉,對工人的層層剝削,已有公論。不過,碼頭工人的苦況,非一日之寒;惡事得成,亦非三兩個「翹楚」就能成事。為何如此尊嚴盡失的處境,可以持續經年?貨櫃公司中層管理人員,以至「一台獨大」卻助紂為虐的電視台工作人員,又抱甚麼心態?

    有哲學家曾提出「平庸的惡」(Banality of Evil)的說法,指歷史上的惡事得成,都不是因為少數的狂熱變態份子,而是一眾「接受現實」的普通人願意充當共犯,覺得自己所作的事,對他人的加害,都只是日光之下正常不過的事。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一)詩人此話並非只有「高人」合用。今次貨櫃碼頭罷工在香港工運史上會佔一個怎樣的位置,現在當然言之尚早,只希望事件讓更多香港人有所覺醒,面對日常生活的道義抉擇,願意想多一點,堅持多一點,不必視缺憾世界為理所當然。

March 31, 2013

  • 【明報新聞】揀選生命


    揀選生命
    2013年3月31日

    【明報專訊】《申命記》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在曠野流徙四十年,走到盡處,腳踏迦南美地的入口,面朝無垠未知;他向同伴剖懷吐露,「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

    揀選生命,不只是人生路上工作結婚買樓生仔等等的進退抉擇,而是要活一趟怎樣的人生;是否願意承受,存活於真實中,又豐盈又艱辛的重。

    眼前矯健精靈的牧者李清詞,一生以來,揀選了生命。

    接納他人 毋須條件

    香港市民對基督教最鮮活的記憶,不外是一月份在政府總部的「愛家共融音樂會」,數千基督徒聚集天馬草坪,反對性傾向歧視條例諮詢。在香港,教會與同志恰如天敵,在平權議題上總鬥得你死我活;然而,教會並非鐵板一塊,明光之中亦有別樣色彩。月前,數個基督教團體發起「彩虹之約——共建同志友善教會」活動,藉以向同志發出大愛之聲,席間請來不少重量級牧者聲援,李清詞是其中一位。

    貴為香港首位女牧師,曾任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副總幹事及英華女校副校長,李清詞在本地基督教會資歷極深,一向以敢言見稱。這次出面為同志發聲,亦不怕得罪教眾,向「反同志特權」的兄弟姊妹提出詰問,「你話你道德,但你有沒有實踐?你說不歧視,但如果有一個同性戀者說想要洗禮,你接不接受?如果你要他改過了再回來,你也是歧視他,這是講一套做一套。」反對同志的衛道者,總是手拈聖經以定他人的罪,然而李牧不認為聖經足以解釋世態,「聖經也有很多文化背景,有文化的限制。我重視的,是耶穌說什麼」。在她眼中,耶穌是個願意與性工作者和稅吏同席,體察接納他者的人,「我不會endorse,但我也不會說他們不對。我不是上帝,為何我們拿了上帝的權力去審判他們?上帝自會審判,用不着我們來審。在上帝跟前,人人平等,所以我們就是要接納他們;接納別人,不要那麼多條件。」

    「今日我們就有很多法利賽人在教會裏,指手劃腳,耶穌最憎這些人。」說來,眉間有氣。

    流離寄住 明白人子之痛

    眼前剛滿八十的老者,說話直白率性,半點不矯情;暖白的髮理得整潔有神,窗邊的陽光透在她眼底,啡黑的瞳孔清澄發亮。在基督教保守的氛圍下,敢言的她可算異類,曾多次公開堅持悼念六四、聯署反對廿三條、批評教會內部的奢侈敗壞;勇武之氣令人肅然,然而李牧打趣說:「我不是勇敢,也不是我叻,我是恃老賣老!」剛正耿介的性子,自小育成。李清詞生長自四十年代,男尊女卑的大社會裏,她的父親卻把她捧在掌心寵惜。生於富貴之家,母親早逝,父親長年不待家,家事就由幾歲大的她打點,養成她的傲然自信。

    那個時代,是炮火交錯、左中右昏亂陳雜的年頭。抗日戰爭,她舉家到廣州避難。突然一天,父親被抓入獄。原來李父是昔日汪精衛政府的官,日本戰敗,國民黨奪回政權,自是落難。她由千金小姐突變漢奸女兒,被烙上「偽學生」的標號;與弟妹離散,即便是父親留她的名貴古董也被抄走。頓失所有的她,幸得兩位老師收容。本是情分單薄的關係,兩女卻甘願無條件濟助,「所以我知道,不一定是基督徒才是好人」。

    克難完成學業,一九六六年按立成為首位女牧師,後更出任副校長、教會總幹事。浮生大半,看似平步青雲,卻也從沒一個固定的家,永遠流離寄住,孑然一人。狐狸有穴,飛鳥有巢,人子卻無枕席之地,她明白人子之痛,生命裏無能述之以言的苦,「我知道痛苦,我知道當孤兒是怎樣的,父親坐牢兒女是怎樣的,沒錢是怎樣的。理論可以學得到,生命的事,學不了。」

    孑然意志 踏足貧瘠戰地

    她生中,有四年,刻骨難忘。在一九七七年,她答應出任世界傳道會宣教教育幹事,巡行二十二國工作。當時她貴為英華女校副校長,位高權重,意外被傳道會看中,力邀她加入。她一邊仰慕傳道會的平等公義等革新概念,一邊顧念在英華的優裕穩定,心神掙扎難定,「我自己列寫了一張清單,左邊寫了去的好處,有五六項;右邊寫了不去的理由,有十幾廿項!」最後她決定面朝荊棘路,捨棄一切,委身遠行。臨行前,她更囑英華不需要為她留着職位,並把所有家當拍賣,全捐母校;走的時候只有身軀,意志,與信仰,「神總有辦法」。

    她觸及之地,不是戰火殃城,就是貧瘠窘迫。長期宵禁的東北印度、種族敵對分明的南非、被游擊隊佔領的北愛爾蘭、隔絕的南太平洋孤島,一片片荒蕪之地,重新拼湊她的世界。她曾到一個南太平洋島嶼,只能以獨木舟到達,「土人坐一邊,我坐一邊,職員給我一個膠袋,叫我把相機護照放進去,萬一隻船翻了,可以撈回膠袋。」不諳泳術的她,就這樣迎向大水。旅途上,她爬過北愛爾蘭威爾斯區的礦洞,在黑不見五指的洞底傾聽老礦工絕望的呼號:在勞資的對峙中,教會總站在資方一邊,在「維持繁榮穩定」的口號下,無視工人身上被長久剝削的疤;她走過印度的貧民窟,仰頭看過乞丐身後的雄偉高樓,見證過極致的貧富懸殊下,生命的被貶值;她到過戰亂中的津巴布韋,聽到過黑人青年甘願在彈雨之下,留守國家的誓言,「那是神學也教不到的,是生命的歷練」。

    「我不是信基督教,我是信基督」

    李清詞銘記着一個時代。那是醒覺年代,教會賢人輩出,主張走向世界,不能關上門。一九六三年,John A.T. Robinson寫下Honest to God,批判傳統基督教教義,呼籲人們要對神忠實;教會瀰漫一片更新氣息,信徒刻痛反思神與人的關係、己身信仰的核心,「你不是信衪的行事,it’s not his doing, it’s his being。祂是代表了神,有神的本性」,「我不是信基督教,我是信基督。基督教是教義,由教會定下,有歷史原因,有些對有些錯,都是次要,最重要是我跟神的關係。」

    時代轉臉,今天的教會,忠實成了口號,神的殿成為權力必爭之地。不論性沉溺的失敗者,還是詐騙財色的神棍,更甚是一區之長的特首、官員和議員,也要與神對話,一洗罪孽,向大眾彰顯當好人的福樂。對這些「更新」,李牧說,「讀聖賢書也可以做好人的,基督教不是找好人,基督教是找一些真正悔改的人。信教就變了好人?變了好人是結果,不是目的,做好人不需要信教。生命的改變,不是行為上的改變,是整個態度和方向、是質素、是心的改變。」

    八十年代自外地歸來,她執掌教區高位,看盡教會惡習,她痛恨教眾強行對非教友傳教,把人硬拉「入會」,「既然我們的神是這麼偉大,你信就信,不信就罷,與我無關,這是神跟你的事,不用我在中間拉人,難道我在做生意嗎?」除了對外的橫蠻,還有內部的敗壞。神的聖殿內,是非猜忌、阿諛奉承,結黨排擠,白熱的權力鬥爭,無日無之,她為此震驚,慨嘆「未著袈裟嫌多事,著上袈裟事更多」。在最孤立無援的日子,剛強如她亦淚沾衣襟,「上帝你為何不出聲?為何默默無語?我也有問過的。你發夢都想不到,教會不是說不愛權威嗎?不是說不愛地位嗎?得個講字!」說着,一臉鬱結的怒。

    做人良心 最緊要真

    醒覺年代已逝,教會不再是讓世人仰仗的無沾的岸;教會展露人前的,不再是單純神聖,卻是對權位的爭奪,對財富的貪慕,對安逸的戀棧,還有對不公義最響亮的沉默。一向敢言的李清詞,自是體諒會堂牧師左右做人難的難堪;不是怕被陷害,而是怕教會分裂,「因此左又不說,右又不說,什麼都不說,只是依書直說,講聖經。」教會愈趨保守,愈發內向,只為保住自己的機構,「平平安安過日子,開吓會就算,對社會沒甚影響,自己圍威喂」,「對任何不公義的事,你知道,都不敢發聲。」

    發聲的,便要受千夫所指。天主教退休樞機陳日君勇於介入社會,力數不公義之事,卻令許多信徒心有不滿,在教會內廣受批評。雖然門派不同,李牧亦遙遙相挺﹕「我好鍾意他呀!個個都不說話,世界怎麼會好?最重要對得住良心。不是故意攻擊,而是真切的這樣想。」坦言跟他「手也未握過」,但牧者間有種同源共生的執著,「敢言,不是故意去敢言,而是真切的覺得,那種真,是很可貴的。做人做得不真,你不要做人了,是傀儡來的!我們不是求人喜愛,我們不需要討好人,討好自己的良心就行了。做人,最重要是真。」

    「政治是人人的事」

    教裏教外,亦有論者批評,宗教不要干預政治,李牧立即應道:「這是錯的。政治是人人的事,我們不關心人人的事嗎?怎可以不關心?政治就是關心人的事,我們不可以閉上眼、側着耳,不理它的。我們不是搞政治,我們是認識政治。」涉足政治,源於對人的惻隱與關顧,不願旁觀他人之痛。

    「最失敗的,是教會的宗教教育,從頭到尾都沒有教信徒往這一方面去想,神的公義,神的正直,神的真理,沒向這些方面想,只是圍威喂,happy hour一樣,(禮儀結束後)就這樣『平平安安的去吧!』」教會,漸漸只剩下甜蜜的團契,信徒就在這個粉色世界中安逸過生活,不理真正的天父世界上,那無涯的苦難,「你是神的子女,必須行神的意思,神的意思不是唱唱歌這般簡單,神是要公義的。我們所相信的神,是公平、公正、公義的,但我們的行為、做法、活動,有多少是跟公平公義有關係的?」

    真正的生命:為公義而行

    年過八十的她,一樣關注時事,對李旺陽、劉曉波、劉霞的遭遇,深切憤慨,「好離譜,是我們中國、偉大的祖國才做得出這種事。」在悖逆的世道下,默默無語的人多,挺身奔走的人少,李牧笑言,「多幾個黃之鋒,香港就有希望!起碼他肯思考,不一定句句都正確,但是他肯站出來,有勇氣」。

    「有些人說,不知道如何選擇,其實不然。善與惡,不會不懂。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裝作不知。你問心吧,一定知道的。」知而不為,實是因為恐懼,怕受迫害,「事實上很多好人都痛苦一生,一樣要掙扎,一樣被拉去坐牢,一樣被處決,上帝不是這樣保護我們。」李牧說話毫不留情,直白坦言,為公義而行的人未必得到上天眷顧,「不一定快樂,不一定平安,但是他/她活着的,是一個真正的生命,一個很有意思的生命。當你看到這一點,你就很快樂。」

    文 阿離

    圖 劉焌陶

    編輯 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February 2, 2013

  • 實賤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個農民,家境富裕,穀倉裡堆滿米糧。他每天早上都會為那些窮乏人禱告:「主呀,有許多人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求你看顧,安慰和賜福給他們,如同賜福給我一樣。他們的處境多麼可憐,多麼值得同情啊!惟願你使他們都得飽足。」可是,每當窮乏人向他請求幫助時,他總是兩手一攤愛莫能助似的。一日,他的兒子聽了父親禱告後,要求父親把穀倉的米給他,父親不太明白,兒子就說:「這是應驗你禱告唯一的方法!」「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翰一書3:18

    堅持,專注,實賤。誠心所願。

December 2, 2012

  • Genetics of God

    Reading:

    “These commandments that I give you today are to be on your hearts.  Impress them on your children. Talk about them when you sit at home and when you walk along the road, when you lie down and when you get up. (Deuteronomy 6:6, 7 NIV)”

    Socrates, Patton, and Dear Abby Genetic engineering is only about 20 years old, but someday soon, it may bring us cures for cystic fibrosis or cancer, or enable us to avoid various birth defects. Some say the field will one day allow parents to determine the genetic make-up of their children with sort of a catalog approach: “We’d like a dark-haired, blue-eyed artist,” or “We’ll take a well-muscled, strong athlete.” So genetic engineering has an upside medically that is promising, but also a potential downside that is frightening. 

    Personally, I believe genetic engineering works the wrong side of the equation. We don’t need to think about engineering childrenラwe need to worry about how to re-engineer parents! If there were a catalog for parenting skills, I know what I’d choose. I’d like to have the intelligence of Socrates, the discipline of General George Patton, and the practicality of Dear Abby. But what if we could be re-engineered by God’s grace into better parents? And what if our “catalog” was the Bible? Then I would want the ability to give my child a good self-image. To see himself the way God sees him, not as the world sees. Also, I would want the insight to weave my child’s special strengths into a feeling of competence. To give him confidence that he can get on in this world. Finally, I would want the emotional stability to teach him good relationship skills. (By the way, none of these believers are mastered by watching television!) How do we do this? We do it by being teachers. By constantly teaching and living out and demonstrating the precepts of God’s word. When we do this consistently, our children are better equipped for life than any catalog of engineered traits could ever hope to make them.

September 13, 2012

  • The great thing to know is that

    though our feelings come and go
    God’s love for us does not
    C.S. Lewis